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,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。
Details
  • 2025-09-18

李家儂︱建築向長者致敬 都市更新將成社會結構再造的契機

李家儂︱建築向長者致敬 都市更新將成社會結構再造的契機

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 19.64%,即將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。卓榮泰所強調的「建築要向幼行、也要向長者致敬」,正點出世代需求的雙重性。從規劃面來看,都市更新不應僅是物理空間的重建,而應是社會福利體系的延伸。換言之,更新過程中應融入「適老化設計」、「健康照護支援」與「社區共融」等元素,使得建築物更新後不僅能解決危老結構問題,更能承擔長者安居與年輕世代養育的功能。筆者認為,這也是「跨世代共融建築」的重要契機。日本與北歐在此方面已累積相當經驗,例如「終身住宅」(Lifetime Housing)設計標準,從住宅入口、室內格局到社區公共空間,皆以「一生可居」為目標,值得台灣借鏡。

自主更新與容積率調整的公平性

卓榮泰提出「自主更新危老」與「調整容積率」的做法,企圖讓民間參與提高、住戶權益更合理。然而,這裡面隱藏兩個挑戰:
 1. 權益分配的不均:不同基地、不同社經背景的住戶,對於更新的參與能力差異甚大。若沒有專業顧問團或公正第三方的介入,容易導致資訊不對稱與談判失衡,弱勢住戶可能淪為犧牲者。
 2. 容積率調整的公共性:容積率本質上是都市公共資源。若只透過「個案協商」方式調整,恐怕會造成「愈有能力更新、愈能取得額外利益」的惡性循環。因此,容積調整應搭配都市整體規劃,並納入公共設施供給與區域平衡的考量,例如必須回饋長照設施、社會住宅或公共綠地,才符合都市治理的公平性。

老屋修繕與顧問團輔導的制度設計

馬士元指出,將編列50億元用於都更修繕,涵蓋外觀、公共環境、綠色機能、無障礙電梯及管線改善,並成立專案管理顧問團。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「系統化治理」方向。然而要注意三個層面:

1. 資金分配的透明化:50 億元如何分配?是否依都市危險等級、地震風險、人口結構來排序?若僅依行政效率分配,可能造成資源傾斜。
 2. 顧問團的專業與中立性:顧問團若由營建業主導,可能傾向促成開發而忽略社會公平。因此建議納入建築師、都市規劃師、社會工作者、環境專家共同參與,確保跨專業與公信力。
 3. 修繕與更新的平衡:不是所有建築都適合都更,有些只需「修繕」即可延壽,這涉及「循環建築」與「碳中和」的思維。政府應避免一味強調拆除重建,而應依建築生命周期,精準選擇更新或修繕的策略。

六大區域發展與均衡台灣

卓榮泰提出「六大生活圈」規劃,試圖透過基礎建設拉動均衡發展:北北基黃金廊帶、桃竹苗科學中心、中彰雲投精密智慧製造、嘉南高屏南方矽谷、東部慢活城鄉、低碳樂活離島。

這樣的分區概念對應到「區域均衡」的策略,但仍須注意兩點:
 1. 避免硬體導向的迷思:若僅以醫療、交通、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,容易忽視地方治理與產業文化的軟實力。例如東部的慢活城鄉,若僅靠交通建設吸引外來人口,而缺乏地方創生、社會企業與文化資產的支持,則恐淪為「快速過境」而非「深度發展」。
 2. 跨域連結的重要性:六大區域不應只是「分區治理」,而是應該透過數據平台、智慧基礎設施、共享經濟機制,形成跨域合作。特別是淨零政策下,碳排放與能源配置往往跨區域,若無整體治理,很容易產生新的不均衡。

淨零建築與綠色採購的落實

卓榮泰最後強調「淨零建築」與「綠色公共工程採購」。這是一個符合國際趨勢的重要政策,尤其2030、2050年碳中和目標已成全球共識。筆者認為,政府可以在3個方向著力:

 1. 建立建築碳足跡標準:從材料生產、施工過程到建築使用與拆除,都應有明確的碳盤查制度。
 2. 推動「綠色金融」支持:透過綠色債券、ESG基金,引導民間資金投入綠建築,否則僅靠公共預算難以支撐全面轉型。
 3. 公共工程示範效應:政府應先行在大型公共工程全面採用綠建築標章、循環材料,並公開績效,形成市場帶動效應。

卓榮泰與馬士元提出的政策顯示政府正以「高齡化」、「區域均衡」、「淨零轉型」為三大核心主軸,來推動都市更新與建築政策。然而政策的落實關鍵不在於口號,而在於制度設計與執行細節:如何確保公平性、如何兼顧修繕與更新、如何落實碳中和建築、如何避免硬體導向的失衡。

都市更新若能與社會政策、產業發展及環境治理整合,台灣的建築與城市空間將不僅是硬體的重建,更是社會結構再造的契機。

立即捐款 立即報名